從大家熟悉的湯藥來看,煎煮法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在整個中醫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如果煎煮不得法,勢必會影響效果,下面我們了解煎煮法在實際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不管是哪種劑型,除了要配伍合理,劑量準確,更多的是煎煮和服藥之法得當,這樣才確保實際效果。清代醫書《醫學源流論》記載:“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通俗的講:“藥有三分毒,再好的藥如果服用不得法,反而會加重病情。”
(1)煎藥工具:以熬膏為例古代人用陶瓷器皿或砂鍋。現代也會選擇鋁或不銹鋼器皿,忌用鐵器、銅器,因為部分藥材與銅、鐵加熱后,其成分會發生變化,降低溶解度,同時產生有害物質。煎煮用的容器盡量選擇預留空間大的,以免藥汁外溢。
(2)水質要求:煎藥的水盡量選擇自來水、井水、蒸餾水這類無雜質的水,當然也可以根據特殊情況選擇酒或水酒合煎者。
(3)適度水量:用水量可以根據藥量、質地及煎煮時間而定,一般高于飲片平面3-5cm為宜。每劑藥一般需煎煮2到3次,剛開始水可適當多一些,后續補水時可以略少。
(4)火候把控:火有“文”和“武”之分。常規情況是先用武火,沸騰后再調至文火。同時還需藥的性質及所需來定時間長短,如果發現焦枯現象,應棄之不用。
煎煮法雖實用但并不簡單,熬膏就是煎煮法進行升級的“代表之作”。湖北康瑞生物的老醫師經驗豐富,擅長用煎煮法熬制不同種類的膏滋,適用范圍廣,能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