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上流行一句話:“植物,好吃的是食材,不好吃的是藥材,不能吃的是建材”,這句話并不完全正確,對于中醫而言,藥食不分家,基于“藥食同源”的傳統觀念,食療在中醫治療中被廣泛應用。像生姜用于發汗,預防和治療初期感冒癥狀,山楂用于開胃消食,輔助治療積食和食欲不振。
中醫認為,通過合理搭配食物的性味,可以調和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藥食同源的概念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健康食品、保健品、藥膳等領域。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藥食同源產品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成為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藥食同源”食療產品的安全有效使人們逐步由依賴藥物轉向食療。今年“618”期間,養生食補產品銷量同比攀升超200%,具有滋補功能的“藥食同源”產品已成為新生代消費選擇。除了年輕消費群體,40歲—60歲的消費者則是健康消費新力量,貢獻近三成占比。“囤健康”打破年齡段,成為“青銀兩代”新剛需。
藥食同源市場需求較大,大健康食品代工廠紛紛發力,人們利用現代化機械精密加工,將“藥食同源”產品定制成更容易吞咽的膠囊、片劑、顆粒、粉劑、膏滋等,食品粉劑就是通過特定工藝將食品加工成粉,膏滋就是通過特定工藝將食品加工成膏狀,膠囊、顆粒劑、片劑就是通過特定工藝將食品加工成“西藥”形狀。那么類似于西藥的食品膠囊、顆粒劑、片劑,三者在制作工藝上有什么區別呢?
片劑是將物料與輔料混勻后壓制而成,最大優點是劑量準確、理化性質穩定、貯存期較長、價格低廉。
膠囊是物料與輔料填充于空心膠囊或密封在軟質膠囊殼中的一類固體制劑,膠囊可以使藥物避開水分、空氣、光線的影響,還可以掩蓋藥物的苦味和其他不良氣味。
顆粒是將物料與適宜輔料制成的干燥顆粒狀制劑,既可以直接吞服,也可以沖入水中飲用,應用和攜帶比較方便,溶出和吸收的速度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