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的劑型也不少,其中丸劑的應用非常普遍,制作工藝也非常成熟。傳統工藝一直采用手工或泛丸再塑的方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制丸技術進行改革,用先進設備配合成熟工藝,讓機制丸的大小均勻、外表圓潤,服用起來更便捷衛生,與國際通行的給藥標準“不謀而合”,由此可見,制丸設備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那么丸劑廠家一般會用到哪些設備呢?丸劑加工的種類不同,所使用的設備也會有差異,下面就以機制丸為例,說說它會用到哪些設備。
在介紹制丸設備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機制丸的概念和工藝流程,以便我們更好理解。
機制丸是什么?
機制丸是所有設備機器加工制作出的丸劑總稱,相關機構或資料也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機制丸并不是一個通俗的概念,機制丸有可能是泛丸,也有可能是大蜜丸,還有可能是軟膠囊。隨著工藝不斷升級,機制丸包含的品種會越來越多,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機制丸的工藝流程有哪些?
加工機制丸對生產廠房、環境、生產設備、原料、衛生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只有達到相關規范(GMP)才能正常生產。
機制丸制作工藝流程:藥材粉碎→分篩→配料攪拌→混合→煉制→制丸→分丸→篩選→包裝
常見的制丸設備包含哪些?
1、混合機:目前市面上用得較多的是槽形混合機,主要是用來將粉末狀藥粉及各種配料經膏(濃縮)、煉蜜、水等按一定的比例攪拌均勻,攪拌過程中還要預防物料的溶解、揮發及變質。
這種混合機目前還是半自動化設備,進料前還是需要人工配比。
2、煉藥機:主要將混合后的物料進行旋轉擠壓,被加工后的物料結構均勻、含水量、軟硬都相同,出料的方式呈現圓條狀、塊狀等。
3、制丸機:制丸機根據丸劑的重量可劃分為不同規格,包括水丸、(大小)蜜丸、濃縮丸、藏藥丸等。制丸機的工作原理是將藥粉與粘合劑(水、蜜、膏狀物等)進行糅合,經煉制后,再將混合物制成圓條狀,然后切斷成顆粒,zui后高速搓制成球丸。
目前制丸機主要分臥式出條和立式出條兩種類型,而臥式出條穩定且效率高,故而被廣泛采用。制丸機是丸劑工藝中核心設備,所以很多設備廠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改良。
4、篩分機:丸粒篩分機就是一種對藥丸進行大小規格分類的設備,目前分為濕丸篩選和干丸篩選兩大類。濕丸篩選又包括振動式分離篩、滾筒式分離篩兩種方式;干丸篩選又包括多級分離機和螺旋分離機兩類,前者是用不同篩網進行更換,后者是借助螺旋的軌道自然滾動。
5、拋光機:丸粒制作好后,經篩選后,需對其表面打膜拋光,目的是將藥丸更圓潤有色澤,而且拋光后的丸劑存放時間更久,不易變質。
拋光機又包括包衣機、拋光機(輸送式、滾筒式)等,拿滾筒式拋光機為例,該機器可自動進出料,打光、包衣中途不間斷,進口處還設置了自動撒粉機,滾筒內設置有翻料板,并用倒料斗連接,生產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