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丸劑加工,我們不得不翻開歷史卷軸,看看古人是如何煉制的?丸可以說是較為古老的中藥劑型,一般用于術后或大病初愈的調理之用。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它為何還能不被淘汰呢?
中醫療法種類繁多,而丸劑療法(丸藥法)是最常用的療法之一,它遵循辯證論治、五行說等各種原則,將中藥研磨成細粉,并參與水、煉蜜、黏合劑或其他賦形劑制成圓形固體顆粒。這樣的顆粒便于灌裝和存儲,而且服用起來利于下咽。直到現代,各種包裝更利于存儲,而且劑量分布均勻,消費者更容易識別。
丸劑具有很多特點:比如吸收穩定,作用柔和緩慢,藥效持久等,不僅能適應慢性病的診治,一些昏迷、外傷等危重疾病也能夠服用。
古籍《黃帝內經》有描述:“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后飯,飲以鮑魚汁”來治療血枯閉經的記載,同時還描述了其加工方法、規格、劑量等。漢朝的張仲景也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記載多種蜜丸的使用方法和用途。
單純的藥材粉存放時間不宜過久,潮濕環境易滋生各種病菌,傳統的散劑就是這種形態。雖然丸劑的工藝在不斷完善,但對環境還是有一定要求,同樣有保質期限,一般是1-2年,這個保質期還是能接受的。
隨著工藝不斷改進,出現了蜜丸、糊丸、水丸、樹脂丸、滴丸等多種類型,而蜜丸是常見的品種之一,下面來說說它的加工方法。
1、煉蜜:主要是為了制作含曠職或纖維素較多的丸劑。
2、混合:將準備好的藥粉混合在一起,并攪拌均勻。
3、揉合(捏合):這道工序非常重要,將前面弄好的煉蜜倒入混合的藥粉中,進行攪拌并捏合,直至呈現彈性較硬的丸塊即可。
4、搓條:將丸塊用手或制丸工具搓成長條狀,方便下一步切割成丸劑,丸條的粗細要以蜜丸的大小而定。
5、制丸:將丸條分割成等量的小粒,用手或制丸工具搓成圓粒即可,為了避免丸塊粘手,可以在手上涂抹適量的潤滑劑。